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8953388586

厂容厂貌

发布时间:2025-04-23    来源:


《毛选》感悟:非知难行难;非行难终难

   详细介绍

  在生活里,我们显而易见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总是夸夸其谈,脑海里装满了各种想法和计划,从创业的宏伟蓝图到个人成长的详细规划,无所不包。可这些想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从未真正付诸实践。他们就像空想家,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美好设想中,却不愿迈出行动的第一步。与之相反,实干家们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也许话语不多,但一旦认定目标,便会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在《毛选》中,这种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强调 “实践出真知” ,他深知,无论理论多么完美,没有实践的检验,都只是空中楼阁。就像在革命战争年代,若只是纸上谈兵,不深入实际战场,不了解敌我双方的详细情况,又怎能取得胜利?

  提出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真知的典范。在当时,国际运动中一致认为革命应该以城市为中心,通过工人阶级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然而,中国的国情与苏联等国家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城市中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革命力量难以与之正面抗衡。没有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深入分析中国的真实的情况,通过对农村地区的深入调研和实践探索,发现农村地区敌人统治相对薄弱,农民阶级受压迫深重,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是革命的重要力量源泉。于是,他提出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战略思想,带领中国和红军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实践论》中深刻阐述:“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这清晰地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归实践以接受检验和实现发展。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能轻松地产生各种想法与认识,然而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却充满了重重困难 。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早期许多仁人志士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熟读各种革命理论,对革命的目标和意义有着清晰的认知。他们知晓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也明白人民群众的力量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却屡屡遭遇挫折。例如,一些人照搬国外的革命经验,在城市中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却忽视了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而广大农村地区才是革命力量可以扎根发展的土壤这一真实的情况,结果导致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这充分说明,仅仅拥有理论上的认识远远不足,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充满挑战,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各种实际因素,否则就会陷入 “知易行难” 的困境 。

  主观认知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是导致 “知易行难” 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人们在思考和行动时,往往会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经验、观念、情感等,这一些因素可能使我们的主观想法与客观实际产生偏差。

  以第五次反 “围剿” 为例,当时党内的一些领导人,在主观上急于取得革命的胜利,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情况,也没有最大限度地考虑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盲目地采取了 “御敌于国门之外” 的错误战略。他们摒弃了提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等符合中国国情的作战方法。这种主观脱离客观的决策,使得红军在反 “围剿” 中陷入被动,最后导致反 “围剿” 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这一惨痛的教训深刻地揭示了,当主观认知与客观规律相悖时,行动必然会受到阻碍,即使我们深知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难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进一步凸显了 “知易行难”。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信念的力量至关重要,它是坚持行动的强大动力源泉。红军长征便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他们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敌军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粮食和物资的短缺以及长途跋涉带来的身心疲惫等重重困难 。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妄图将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湘江一役,红军与军队苦战五昼夜,血染湘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兵力从出发时的 8.6 万人锐减到 3 万余人 。

  除了敌人的围堵,红军还要跨越无数的天险。乌江,作为贵州的第一大江,两岸悬崖峭壁,江面波涛汹涌,水流湍急,自古就有天险之称,红军强渡乌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金沙江,水流落差大,江上没有桥梁,渡河极为困难 ;大渡河,河宽水急,渡口对岸高山耸立,川军早已构筑工事、凭险防守,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就曾在此全军覆没 。此外,长征路上还有夹金山、梦笔山等多座雪山,夹金山主峰海拔 5100 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变化无常,翻越雪山时,战士们不仅要抵御严寒,还要防范雪盲、雪崩等危险 。草地同样充满危险,川西北高原的草地海拔 3500 米至 4000 米,河叉众多、排水不畅,形成大片的沼泽,在色彩绚丽的野花丛中,到处都是深不可测的泥潭,人一旦陷入,便难以脱身 。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士们坚持下来?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们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红四方面军战士刘志海冻死在海拔 5000 多米的党岭山上时,依然高举手臂,手里紧握自己的党证和一枚银元,他用这一悲壮的姿态向党组织缴纳了最后一次党费,展现出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 。还有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舍不得吃仅剩的半截皮带,心怀 “一定要将半截皮带保留下来,走出草地,带着它去找党中央、去见毛主席” 的信念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红军战士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克服了看似不可逾越的艰难险阻,完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持续行动的重要意义。从理论的提出到最终的实践成功,这中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漫长的奋斗历程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反思革命道路,以为代表的人,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党内存在不同的声音,许多人受传统革命观念的影响,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但并没有动摇,他坚信这一理论符合中国的真实的情况,能够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于是,他积极付诸实践,领导了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在遭受挫折后,果断转向农村,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在井冈山,带领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但根据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军队多次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同时,根据地还面临着经济困难、物资匮乏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从始至终坚持践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战略战术 。他带领红军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跟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地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到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其他众多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逐渐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证明 。

  正是因为从始至终坚持践行这一理论,持续不断地付诸行动,才使得中国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这一历程充分表明,只有持续行动,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实现最终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行动,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毛选》中的 “非知难,行难;非行难,终难” 智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许多人在职业发展中,看到新兴行业的崛起,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心里明白这些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也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提升竞争力。然而,真正开始行动时,却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比如,觉得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 。

  以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为例,有些人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和在线课程,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立志要在这样的领域有所建树。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复杂的算法和编程难题时,就开始打退堂鼓,心想 “这个太难了,我可能学不会”,于是放弃了继续学习 。还有些人,在职业发展中,频繁跳槽,每当遇到工作中的困难,如与同事关系不融洽、工作任务繁重等,就选择逃避,重新寻找新的工作,而不是坚持努力去处理问题,提高个人的能力 。

  如果我们能运用《毛选》的智慧,在认识到学习新技能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后,克服行动的困难,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且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坚定信念,持续行动,不轻易放弃。比如,每天哪怕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也坚持学习人工智能知识,逐步积累,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工作中,积极与同事沟通,努力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就一定能在职业发展中取得进步 。

  “非知难,行难;非行难,终难”。《毛选》实践论深刻地揭示了从认识到行动、从行动到坚持,最终实现目标的艰难过程,为我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当我们立下目标,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追求健康生活,还是在事业上取得突破,都不应仅仅停留在“知” 的层面,而要勇敢地迈出行动的步伐。同时,在行动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定信念,持续行动,因为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真正的完成目标,收获成长与进步。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深入研读《毛选》,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非知难,行难;非行难,终难”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在行动中坚持,在坚持中实现目标,为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